截至2025年底,加沙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决定性和破坏性的危机之一。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以摧毁民用基础设施、阻断食物、水和医疗服务、以及大规模杀害平民为特征——引发了国际法律秩序的深刻重新评估。
一个迅速增长的国际行为者群体,包括政府、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机制和民间社会组织,明确将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定性为《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意义上的种族灭绝。这一框架不仅是言辞上的谴责,而是基于条约义务、法律程序和权威调查结果的法律定性。
以下列表指出了正式将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定性为种族灭绝或在这一背景下引用《种族灭绝公约》的国家、政府间机构和组织:
这一共识的空前广泛性——涵盖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行为者,跨越国家、机构和学术界限——标志着国际责任和预防理解的转变。二战后时期首次,《种族灭绝公约》被多个主权国家援引,用以对抗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并伴随国际法院的重要程序进展。
国家、政府间机构和联合国机制的累积发现表明,以色列在加沙的持续行动构成种族灭绝,这不仅是道德关切,而且构成可信且紧急的法律风险,触发了联合国防止种族灭绝的集体责任。根据《联合国宪章》的第1条、第2(2)条和第24条,安全理事会负有法律义务,以确保国际和平与安全,并确保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种族灭绝公约》规定了防止和惩治种族灭绝的普遍义务,反映了强制性(jus cogens)规范。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 * 第一条:“缔约方确认,种族灭绝……是国际法下的罪行,承诺防止和惩治。”
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诉塞尔维亚和黑山案(2007年)中,国际法院裁定,防止种族灭绝的义务“在国家知道或通常应当知道存在严重风险时产生”。
国际法院,波斯尼亚诉塞尔维亚(裁决,2007年2月26日) * “国家的防止种族灭绝义务及相应的行动义务,在国家知道或通常应当知道存在严重种族灭绝风险时产生。”
因此,当出现种族灭绝的可信证据时——由国际法院的临时措施、联合国调查机制以及多个国家和人权组织的发现所确定——安理会,特别是其常任理事国,在法律上有义务采取行动防止种族灭绝。安理会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根据《宪章》第24(1)条,以及其代表所有会员国集体行动的独特能力,使这一义务对安理会具有特殊约束力。当可信机构——包括国际法院本身——确定存在种族灭绝的合理风险时,安理会在法律上有义务采取行动防止。
尽管《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和《联合国宪章》提供了压倒性的事实和约束性法律义务,美国一再阻止安理会采取行动,阻止国际法院认定为合理种族灭绝的行为。自2023年10月以来,华盛顿至少七次使用否决权,阻止旨在实施人道主义停火、促进人道主义准入或要求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决议草案。这些决议均反映了秘书长、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和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的紧急呼吁以及独立调查机制的发现,但仍被单一常任理事国的单方面反对所否决。
第一次否决发生在2023年10月,阻止了一项在以色列对加沙的初步轰炸和平民伤亡开始后要求立即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随后的否决——在2023年12月、2024年2月、2024年4月、2024年7月、2024年12月和2025年3月——遵循了一致的故意模式。每当安理会试图履行《宪章》规定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时,美国使用否决权保护以色列免受责任追究并阻止旨在保护平民生命的集体行动。
《宪章》是一个连贯且统一的法律框架,其所有条款具有同等规范地位,必须协调一致地解释。条款之间没有内部层级;相反,每一条都必须在语境、系统和目的上理解——即根据《宪章》第1条和第2条规定的总体目标和原则。这种系统性解释已被国际法院和联合国自身法律机构一再确认,确保《宪章》作为一个单一、不可分割的国际治理工具,而非孤立的权力或特权集合。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中制定的解释框架平等且完全适用于《联合国宪章》。尽管《宪章》早于该公约,但其中编纂的解释原则在《宪章》起草时已作为国际习惯法确立,并自此在国际法院判例中得到确认。因此,《宪章》必须诚信、根据其目标和宗旨并作为一个连贯且统一的整体进行解释。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 * 第26条(条约必须遵守):“每一生效条约对其缔约方具有约束力,必须诚信履行。” * 第31(1)条:“条约应诚信解释,根据其条款在上下文中的通常含义,结合条约的目标和宗旨。” * 第31(3)(c)条:“应考虑缔约方之间关系适用的国际法相关规则。”
因此,赋予安全理事会的权力,包括否决权,不得以与《宪章》的目标和宗旨相冲突的方式解释或适用。
虽然《联合国宪章》的第27(3)条授予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但这一权利并非绝对的。它必须严格符合《宪章》的目标和原则(第1条和第24条)以及诚信(第2(2)条)。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首要责任的机构,安全理事会依法有义务履行与其职责相符的职责。
根据第24(1)条,安全理事会代表联合国所有会员国行使其权力。这种代表性授权对所有会员国——特别是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施加了信托义务,要求其根据《宪章》的基本目标并诚信行事。第1条、第2(2)条和第24(2)条与第24(1)条一起,支持这样一项原则:否决权在法律上不得用于阻碍安理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集体责任。
《宪章》通过第27(3)条对否决权施加了明确的程序限制,该条款规定争议一方的当事国在第六章下的决定中应放弃投票。该条款体现了安理会决策中公正性的基本原则。当一个常任理事国向冲突一方提供重大军事、财政或后勤支持时,该理事国可合理被视为争议的一方,因此在法律上有义务放弃投票。
联合国宪章 * 第1(1)条:“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措施,防止和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破坏行为,并以和平方式,根据正义和国际法原则,解决或调整可能导致和平破坏的国际争端或局势。” * 第2(2)条:“所有会员国为确保其因会员资格而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应诚信履行本宪章规定的义务。” * 第24(1)条:“为确保联合国迅速有效的行动,会员国授予安全理事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并同意安全理事会在履行这一责任下的职责时代表其行事。” * 第24(2)条:“安全理事会在履行这些职责时,应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行事。安全理事会履行这些职责的特定权力在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十二章中规定。” * 第27(3)条:“在第六章及第52条第3款下的决定中,争议一方的当事国应放弃投票。”
第1条、第2(2)条、第24(1)–(2)条和第27(3)条,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3条的解释下,表明否决权不是无限特权,而是国际社会委托的有条件权力。以恶意、与《宪章》宗旨相违背的目的或阻碍安理会主要职责的方式使用该权力,构成权利滥用和越权行为。此类否决在《宪章》框架内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与防止种族灭绝和保护平民相关的强制性规范(jus cogens)相冲突。
安全理事会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如《宪章》第1条和第24条所述,必然包括维护国际法和防止威胁国际关系稳定的暴行的义务。安理会的授权不是政治特权,而是代表所有会员国行使并受《宪章》宗旨和原则限制的法律信托。当一个常任理事国使用否决权阻止旨在防止或应对种族灭绝、反人类罪或日内瓦公约严重违反的行为时,此行为构成否决权的滥用和《宪章》下的越权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法院的解释角色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其章程的第36条,如果会员国提出关于《宪章》或《种族灭绝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议,法院可行使争议管辖权。此外,根据《国际法院章程》第65条和《宪章》第96条,大会、安理会和其他授权的联合国机构可请求咨询意见,以澄清否决权在特定背景下的法律后果。尽管咨询意见在形式上不具约束力,但它们构成《宪章》的权威解释,并在联合国实践中具有决定性分量。
联合国宪章 * 第96(1)条:“大会或安全理事会可就任何法律问题向国际法院请求咨询意见。”
虽然国际法院(ICJ)无权明确废除安全理事会的决定或否决,但法院保留解释《联合国宪章》和确定其下采取行动的法律后果的权力。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宪章》第92条),法院行使涵盖《宪章》解释和联合国机构行动合法性的争议和咨询职能。因此,如果确定一个常任理事国恶意或违反《宪章》宗旨和原则使用否决权,国际法院原则上可确认此类否决在法律上无效,相关决议草案在实质上被视为有效通过。
在实践中,这一裁定使安理会其他成员能够将违反《宪章》使用的否决视为在法律上无效,从而允许安理会在实质上通过相关决议。否决将被视为自始无效——无法废除安理会维护和平与安全的集体职责。
加沙种族灭绝暴露的危机表明,联合国的瘫痪不是其创始文件的失败,而是其解释和适用的失败。安全理事会在国际法院和联合国自身调查机制认定的合理种族灭绝面前无法采取行动,不是因为缺乏法律授权,而是因为一个常任理事国滥用否决权,违反了《宪章》的宗旨。
尽管《宪章》改革的呼声在道德上令人信服,但由于需要最有兴趣维护特权的国家同意,第108条的修改程序障碍长期以来使改革无果。因此,解决方案不在于重写《宪章》的不可实现项目,而在于根据条约法和《宪章》自身内在逻辑的解释。
第一且最紧急的步骤是从国际法院(ICJ)请求关于否决权的合法性和界限的第27(3)条下的咨询意见。此类意见不会修改《宪章》,而是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VCLT)和国际法的强制性规范解释它,并确认否决权——如同《宪章》下的每一项权力——受诚信、宗旨和目标以及强制性规范义务的约束。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第96(1)条和《国际法院章程》的第65条,大会和安理会均有权就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咨询意见。每条路径为组织提供了澄清否决权法律界限的不同但互补的途径。
大会路径提供了清晰且安全的途径,因为此类决议仅需简单多数,无需受否决权制约,使其成为获取司法澄清的最可行和程序上安全的途径,特别是在安理会自身瘫痪时。
然而,安理会也保留请求此类意见的权力。问题在于,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能否阻止安理会寻求关于其自身权力界限的法律建议。根据《宪章》的第27(2)条,安理会在程序性事项上的决定由九个成员的肯定票作出,不受否决权制约。请求咨询意见的决议——因其不施加实质性权利或义务——显然属于这一程序类别。
联合国宪章 * 第27(2)条:“安全理事会在程序性事项上的决定,应由九个成员的肯定票作出。”
纳米比亚先例(S/RES/284 (1970))支持这一解释:安理会关于南非在纳米比亚存在的法律后果的咨询意见请求被视为程序性决定,未经否决通过。类似地,关于否决权界限的咨询意见请求的决议涉及安理会自身的机构程序,不构成影响国家权利或义务的实质性行为。
因此,安理会可依法将请求国际法院关于否决权界限的咨询意见的决议视为程序性投票,仅需九票肯定,无需受否决权制约。请求提交后,由国际法院决定是否接受请求。通过这样做,国际法院间接确认该事项属于程序性且在其管辖范围内——从而通过法律而非政治解决否决权界限问题是否在法院司法管辖范围内。
这一路径确保任何常任理事国无法单方面阻止联合国寻求其创始文件的法律解释。它还尊重维也纳公约中的有效性原则——每项条约必须以充分实现其宗旨和目标的方式解释。允许否决权阻止关于否决权自身合法性的法律澄清请求,将构成逻辑和法律悖论,损害《宪章》的一致性和国际法律秩序的完整性。
因此,大会和安理会均拥有向国际法院请求咨询意见的法律和互补途径。大会路径在程序上安全;安理会路径在《宪章》和条约法下法律上可辩护。两条路径都将实现同一基本目标:澄清否决权在法律上不得用于阻止防止种族灭绝或挫败联合国宗旨。
通过这一过程,联合国将迈出恢复其信誉的重要一步——确认其权威源于国际法治而非权力。法治,而非政治特权,应治理联合国最强大的机构。只有通过确认这一原则,联合国才能重新获得其创始目标:使后代免受战争之苦。
联合国今日面临深刻的重新评估时刻。加沙的持续种族灭绝暴露了国际法律秩序中的裂缝——不是其规范的不足,而是其机构执行这些规范的失败。《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编纂的种族灭绝禁令,作为强制性规范被承认,无例外地约束所有国家和联合国所有机构。然而,尽管有国际法院的正式裁定和压倒性证据,联合国负责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因否决权的滥用而瘫痪。
这种瘫痪不是国际政治的必然特征;它是一种治理失败和法律信任的背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根据《宪章》第24(1)条代表所有会员国持有其权力。这种权力不是所有权,而是信托。当否决权被用于保护持续的种族灭绝或阻止人道保护时,它不再是维护和平的工具,而是成为免责的工具。此类使用是越权的——超出《宪章》授权的范围——违背《宪章》的字面和精神。
最终,联合国恢复其合法性的能力取决于其执行自身法律的意愿。恢复信誉不仅是发布决议或报告的问题;它关乎将组织重新与其成立的正当原则——和平、正义、平等和保护人类生命——对齐。加沙的种族灭绝将不仅对直接相关的国家,而且对整个国际体系定义这一时代的遗产。
联合国的信誉和国际法本身的完整性取决于这一选择。
本决议草案以诚信和必要性提交,援引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主要法律传统中制定的原则,主张权力必须以诚信、正义和对生命的尊重行使。
它作为便利和资源提供给任何会员国或会员国集团,通过大会寻求合法且建设性的途径,以澄清《联合国宪章》第27(3)条下的否决权界限,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的解释框架。
该草案不具约束力,也不主张所有权。它设计为可由任何国家或代表团修改、适应或扩展,以适合国际和平需要和联合国宗旨的需要。
它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提出:当政治改革不可实现时,法律解释是恢复联合国信誉和确认国际法凌驾于权力之上的最可靠途径。
大会,
回顾《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宗旨和原则,
确认根据《宪章》第24(1)条,会员国授予安全理事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并同意安理会在履行这一责任下的职责时代表其行事,
承认所有会员国为确保其因会员资格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应诚信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符合第2(2)条,
注意到根据《宪章》第27(3)条,争议一方的当事国在第六章及第52条第3款下的决定中应放弃投票,
回顾根据《宪章》第96(1)条和《国际法院章程》第65条,大会有权就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咨询意见,
确认《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种族灭绝公约”)编纂了普遍义务和强制性规范义务,并承诺防止和惩治种族灭绝,
注意到国际法院的判例,特别是《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适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诉塞尔维亚和黑山)》(2007年2月26日裁决),裁定防止种族灭绝的义务在国家知道或通常应当知道存在严重风险时产生,
承认《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反映了条约解释和执行的国际习惯法,包括诚信、宗旨和目标以及有效性原则(第26条和第31–33条),
注意到否决权的使用必须符合《宪章》的宗旨和目标、一般国际法和强制性规范,权利滥用不得产生法律效力,
关切否决权用于阻止防止或制止种族灭绝、反人类罪或国际人道法严重违反的行动,可能导致安理会无法履行其职责并损害组织的信誉,
决心通过法律,在此类情况下,澄清否决权的界限及其法律后果,根据第27(3)条,
决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96(1)条和《国际法院章程》第65条,向国际法院请求关于本决议附件A中规定的法律问题的咨询意见;
请求秘书长立即将本决议连同附件A–C转交国际法院,并向法院提供附件C中规定的事实和法律档案;
邀请会员国、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理事会、国际刑事法院(在其授权范围内)以及相关联合国机构、机关和机制,向法院提交关于附件A中规定事项的书面陈述,并授权大会主席代表大会提交机构陈述;
请求国际法院,尽可能对此事项优先处理,并根据强制性规范和防止种族灭绝义务的固有紧迫性,确定书面陈述和口头听证的时间限制;
呼吁安全理事会,在等待咨询意见期间,根据《宪章》第1条、第2(2)条、第24条和第27(3)条、《种族灭绝公约》和《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背景,审查其与否决权相关的做法;
决定在其下一届会议的临时议程中列入“关于《宪章》第27(3)条下否决权界限的国际法院咨询意见的后续行动”一项,并继续关注该事项。
(a).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3条编纂的条约解释习惯规则是否适用于《联合国宪章》,如果是,如何通过诚信、宗旨和目标以及有效性原则,指导《宪章》第27(3)条与第1条、第2(2)条和第24条的关系的解释? (b). 特别是,当否决权的效果是阻碍安理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并阻止强制性规范要求采取的行动时,是否可以符合《宪章》使用?
《宪章》第27(3)条中“争议一方的当事国应放弃投票”的法律含义是什么,包括: (a). 确定安理会成员在第六章下是否为“争议当事方”的标准; (b). 向冲突一方提供重大军事、财政或后勤支持是否使常任理事国成为须弃权的“争议当事方”,以及如何?
(a). 强制性规范和普遍义务,特别是《种族灭绝公约》第一条和国际习惯法下的防止种族灭绝义务,是否限制否决权的合法使用? (b). 特别是在国际法院判例中严重风险的背景下,安全理事会及其成员的行动义务何时产生,以至于否决权违反《宪章》?
(a). 当否决权恶意、违反强制性规范或违反第27(3)条使用时,联合国机构框架内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b). 在此类情况下,安全理事会或联合国是否可以视否决权为在法律上无效,实质上通过措施,或在第1条和第24条下履行安理会职责所需的范围内忽略其效果? (c). 根据《宪章》第25条和第2(2)条,会员国在面对据称越权的否决时的义务是什么?
在安全理事会瘫痪的情况下,根据《宪章》第10–14条和A/RES/377(V)(团结一致维护和平),在问题3和4中描述的情况下使用的否决权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a).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第26条(条约必须遵守)和第27条(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不履行条约)如何影响常任理事国依赖否决权,当这种依赖阻碍《宪章》或《种族灭绝公约》义务的履行? (b). 权利滥用原则或越权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学说是否适用于联合国法律秩序中的否决权,以及带来什么后果?
联合国宪章 * 第1(1)条:“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有效集体措施,防止和消除对和平的威胁。” * 第2(2)条:“所有会员国……应诚信履行本宪章规定的义务。” * 第24(1)条:“为确保联合国迅速有效的行动,会员国授予安全理事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代表其行事。” * 第27(3)条:“在第六章及第52条第3款下的决定中,争议一方的当事国应放弃投票。” * 第96(1)条:“大会或安全理事会可就任何法律问题向国际法院请求咨询意见。”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 * 第26条(条约必须遵守):“每一生效条约对其缔约方具有约束力,必须诚信履行。” * 第27条:“一方不得以其国内法规定为借口不履行条约。” * 第31(1)条:“条约应诚信解释,根据其条款在上下文中的通常含义,结合条约的目标和宗旨。” * 第31(3)(c)条:“应考虑缔约方之间关系适用的国际法相关规则。” * 第32–33条:(补充工具;正本文本的解释)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 * 第一条:“缔约方确认,种族灭绝……是国际法下的罪行,承诺防止和惩治。”
国际法院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诉塞尔维亚和黑山(裁决,2007年2月26日) * “国家的防止种族灭绝义务及相应的行动义务,在国家知道或通常应当知道存在严重种族灭绝风险时产生。”
为协助法院,请求秘书长编制并提交一份档案,包括但不限于: